光学喵-光学课堂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中科院光电所将自适应光学技术用于眼内前向散射客观评价

2021-12-16 17:39| 发布者:Davis| 查看:357| 评论:0|原作者: 光行天下

摘要: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人眼课题组在眼内前向散射客观评价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应用自适应光学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受人眼高阶像差以及小孔径结构影响的问题。该技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应用于白内障眼患病程度的分类、干眼症病眼的诊断以及人工晶体眼光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经验证明,该技术相对于现有的低阶像差矫正小孔径方案,眼内前向散射测量精度提高2倍左右。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人眼课题组在眼内前向散射客观评价研究中取得进展:首次将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于眼内前向散射客观评价,设计并搭建了自适应光学双通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测量及人眼散射客观评价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受人眼高阶像差以及小孔径结构影响的问题,提高了眼内前向散射客观评价的精度,该技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结果发表于近期的《生物医学光学快报》(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7,11, 4595-4604, 2016)。


基于双通PSF评价眼内前向散射的技术已经被应用于白内障眼患病程度的分类、干眼症病眼的诊断以及人工晶体眼光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该技术是通过人眼双通PSF图像对眼内前向散射进行评价,测量结果会受到人眼高阶像差的影响。为了降低人眼高阶像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现有的基于双通PSF评价人眼散射的系统都采用小孔径结构。然而采用小孔径结构,当散射源不在测量光路中的话,会严重影响眼内散射测量的结果。


系统结构示意图


课题组针对人眼高阶像差和小孔径影响人眼散射测量精度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大孔径结构与自适应光学相结合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同时解决了人眼高阶像差和小孔径结构给测量结果带来的问题。根据以上方案,设计并搭建了自适应光学双通PSF测量及眼内前向散射客观评价系统。研究表明,该技术相对于现有的低阶像差矫正小孔径方案,眼内前向散射测量精度提高2倍左右。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访问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