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ar结构曾在卡尔蔡司风靡一时,Tessa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Tetra,意思是四的意思,它的结构由两片正负透镜加一个双胶合透镜组成,它在球差,色差,像散方面的校正能力非常出色,这貌似是在Cook Triplet的基础之上,将后组改变为双胶合透镜,然而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Tessar结构也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它由Unar结构的前组和Protar结构的后组组成,然而我认为不管是哪种组合,都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部分,也可以认为它是Protar结构的变种,Protar结构前组在不引入过多像散的情况下,采用了微弱的光焦度组创建了一种对陈结构,更加有利于消除彗差,畸变,场曲等像差,然而前组胶合面的曲率过大,导致高级球差比较大,而后组的新消色差胶合镜,虽然可以有效的校正场曲,提高系统的视场,可是并没有有效的消除球差,前组的存在最初解决的问题就是球差,可是万事万物,有所能必有所不能,他在消除初级球差的同时却无意中引入了比较多的高级球差,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一点呢?那就是将正负透镜分离开来,消除这种高级像差面,这在镀膜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因为这无形中增加了系统的面数,在Protar那个年代或许Protar结构更加受欢迎。 接下来从我的角度解析一下Tessar这种镜头是如何消除像差的吧。 a)或许这种结构可以从简单的单片风景物镜开始,这在前面已经讲到了,但是为了消除色差,球差以及场曲,进而扩大镜头的口径,采用了新消色差胶合物镜结构,所谓的新消色差胶合物镜区别于普通的消色差物镜,主要是这种结构采用了阿贝数比较接近的组合,普通的采用小折射率大阿贝数,大折射率小阿贝数,而新的却刚好相反,这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场曲,使得视场相对普通胶合物镜变大 b)细心的朋友发现后组的胶合面背向光阑,此处主光线在其上面的入射角度比较大,引入的像散比较大,可是这个是用来补偿前组正负透镜所引入的反向像散的 c)前组正负透镜是正负分离的透镜组合,可以有效的灵活的校正球差,色差,场曲,像散等像差,毕竟它比Protar结构多了两个自由度 d)之前有些人认为它是Cook Triplet的变种,可是它在以下几方面优于Cook,第一,它场曲和带球差的校正能力比较强;第二,大角度像散校正能力以及斜球差的校正能力比较强 e)看一下它的透镜材料 Lens3和Lens4阿贝数差异比较小,根据色差校正公式,这两个透镜的光焦度的绝对值相近,而折射率差值并不是很大,这也就决定了这种透镜组合不会有曲率半径特别小的面,也就是我们说的高级像差面。好了,今天和大家分享了这些,在文章的后面我要加一点花絮 公众号写到这里,也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关注的人并不多,我想了许多原因 或许是我写的内容大家不喜欢? 或许是大家不会将我写的文章分享给其他的人? 或许是我写的东西晦涩难懂? 或许是。。。。。。。。 还是坚持写下去吧,希望每一位读者能将我的内容分享出去,帮我传播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