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主要成就4.盖亚空间望远镜2013年欧洲航天局又发射了一台天体测量望远镜,称为盖亚(Gaia)天体测量卫星。1994年早期卫星全称为“天体物理全天区天体测量干涉仪(Global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Gaia)”,以后这台望远镜并没有采用天文干涉仪的结构。它完全继承了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的传统,采用了含有两个分离很大角度的主镜镜面,同时观察角度相距很远的两个天区,以获得高精度的天体位置。这台仪器围绕着与两个分离天区面相垂直的轴线快速转动,同时这个转动轴在其他方向也缓慢地移动,以获得天体在两个方向上的高精度的位置信息。这台望远镜是一个三镜面的消球差和彗差的系统,它将对所有20等以下的恒星位置、距离、空间运动和其他物理特性进行观察,获得这些恒星空间运动的三维分布。它的位置测量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角秒,距离精度达到百分之一以上,从而为恒星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分类信息。这台望远镜在确定天体位置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天体测量全天区迭代解(Astrometric Global Iterative Solution,AGIS)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全天区特性的解,它通过单一方程来控制全天区的特征值:(a)目标值的子集;(b)望远镜在天区的实时指向;(c)仪器常数的修正。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方程组非常巨大,所以只能采用迭代求解的方法。在扫描天区的时候,实际上获得的是沿着两个固定分离角度(106.5度)的天区方向(AL轴线方向)的像元流,它可以转换成观测时的时间tobs。观测时的时间是一个设定的参数,它是接收机内CCD中间一条线所对应的时间。在和AL轴线相垂直的AC轴上,同样有一个坐标。两个坐标上的角度值决定了天体相对于卫星坐标系的方向。观测中线的坐标可以用AC轴上的坐标值来描述。在另一方面,特定的天体目标可以由天文参数和望远镜在该时刻的姿态来获得。这种计算牵涉天文参数的广义相对论的模型到洛伦兹参考系的运动方向,以及参考系姿态的空间转动。盖亚天体测量卫星的外形就像一顶尺寸很大的圆柱形礼帽,如图6所示,它运行在远离地球一百五十万千米外的,温度环境十分稳定的拉格朗日L2点上。它的光学系统要求很高,尺寸很大,达到3米,它对于长达几个小时的、幅度很小(即使为千分之一度)的温度变化十分敏感。
图16:韦伯太空望远镜概念图韦伯望远镜的设计开始于1996年,原来的目标是一个测量高红移量的仪器(High Z machine)。在此期间,美国航天航空局全面实行“又快、又好、又省”的工程管理原则。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能力是可以看到大爆炸后8亿年所诞生的天体,而韦伯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大爆炸后2.5亿年所诞生的天体。在这一天文目标的影响之下,2002年韦伯空间望远镜工程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