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喵-光学课堂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反远摄物镜的理想光学模型

2021-12-20 11:02| 发布者:Davis| 查看:2914| 评论:0|原作者: 小小光08

摘要:本文介绍了反远摄物镜的理想光学模型,包括广角和长后截距的特点,以及由分离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组成的物镜结构。同时讲解了计算前后组焦距和相对孔径的公式,并强调反远摄特性要求后组的相对孔径大于系统的相对孔径,从而增加透镜数目解决像差问题。
 
1.  引言
反摄远物镜(Reverse Telephoto Objectives),指的是同时具备广角和长后截距(BFL>f`)的物镜。
广角是为了可以观察更大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就希望视场角ω尽量大。
长后截距是为了满足系统要求,在BFL范围内放置光学和机械组件(如分光棱镜和快门等),长BFL才方便结构设计。
为了达到广角或长工作距的目的,反远摄物镜至少由一片或一组负透镜L1作为前组,前后组有足够大的间隔。
 

                         
定义后截距BFL与焦距f`之比κ为反摄远系数

许多应用要求κ>1。
 
2.  反远摄物镜的理想光学模型
在初级近似下,反摄远物镜由分离的一堆薄透镜组成:前组为负透镜,光焦度为φ1;后组为正透镜,光焦度为φ2;间距为d,光阑在后组上。由于正负透镜组的分离,后主面H`向后推出透镜组,使工作距l`(即BFL)大于焦距。

首先给定系统的焦距f`、视场角2ω,光圈数F。一般情况下,还需要对后焦距l`(BFL)给出期望值。由此,理想光学模型要算出前后组的焦距f`1和f`2以及对应的光圈数F1和F2
(1)  前后组焦距
设前组的角放大率为A,

其中,ω为最大视场主光线的半视场角,前组负透镜将它转换为ω`。
再设主光线在第1透镜上的高度为hp1,则有

应用主光线的光焦度公式,就有

由上面两式可以得到

再由分离透镜的焦距公式

由此可以解得

(2)  前后组的相对孔径
应用沿轴光线通过第1透镜的光焦度公式,有

后截距l`为

负前组的引入使得主光线的半视场角ω放大了A倍,入射高h1抬高了A倍变成了h2,从而使后截距为焦距的A倍,即κ=A,则有

注意κ=A只是理想光学近似,由于后组的实际厚度,应用中以BFL代替l`,从而κ<A。
像高η`则为

前组的F数为

应用沿轴光线通过第2透镜的光焦度公式,

由于第2透镜为有限共轭,则第2透镜“等效F数”为

由于F*2≤F,等号当A=1(即不具备反远摄特性)时才成立。也就是说,反远摄特性(如BFL>f`)要求后组的相对孔径大于系统的相对孔径,使后组负担的偏角变大,引起与孔径有关的像差的高级量急剧增大,解决的方案通常就是分散光焦度,增加透镜数目,从而使结构复杂化。
此外,系统总长



路过

雷人
1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访问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