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谱属于G2V 光谱型,有效温度为5770 K。太阳电磁辐射中99.9%的能量集中在红外区、可见光区和紫外区。
在上图中,横坐标是波长,纵坐标是太阳辐射强度。图中的外包络线(Energy at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是太阳发射光谱,内包络线(Energy at the sealevel)是经过了大气层的吸收与散射的光谱。 上图中,外包络线和内包络线比较后,可以看出:通过大气层后,太阳总辐射能有明显地减弱:波长短的辐射能减弱得最为显著: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变得极不规则。 产生这些变化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这是因为大气中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能的特性。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主要有水汽、液态水、二氧化碳、氧、臭氧及尘埃等固体杂质等。太阳辐射被吸收后变成了热能,因而使太阳辐射减弱。 水汽吸收最强的波段是位于红外区的 0.93~2.85μm,据估计,太阳辐射因水汽的吸收可减弱约4%~15%。 氧只对波长小于0 2μm的紫外线吸收很强,在可见光区虽然也有吸收,但较弱。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都有吸收带,在0.2-0.3μm波段的吸收带很强,由于臭氧的吸收,使小于0.29μm波段的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因而保护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免遭紫外线过度辐射的伤害。臭氧在0.44~0.75μm还有吸收,虽不强,但因这一波段正好位于太阳辐射最强的区域内,所以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相当多。 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比较弱,仅对红外区2.7μm和4.3μm附近的辐射吸收较强,但该区域的太阳辐射较弱,被吸收后对整个太阳辐射的影响可忽略。 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尘埃、污染物等杂质,对太阳辐射也有吸收作用,大气中这些物质含量越高,对太阳辐射吸收越多,如在工业区、森林火灾、火山爆发、沙尘暴等,太阳辐射都有明显减弱。 总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在平流层以上主要是氧和臭氧对紫外辐射的吸收,平流层至地面主要是水汽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被大气成分吸收的这部分太阳辐射,将转化为热能而不再到达地面。 由于大气成分的吸收多位于太阳辐射光谱两端,而对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因此可以说大气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时将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雾滴等质点,都要产生散射现象。 散射不像吸收那样是把辐射转变为热能,而只是改变辐射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使原来传播方向上的太阳辐射减弱。 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的散射顶点的直径比入射辐射的波长要短(如空气分子),则对入射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辐射的散射强,也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而对波长较长的辐射散射弱。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称为分子散射,也叫瑞利(Rayleigh)散射。 当大气中的水汽、尘粒等杂质较少时,主要是瑞利散射,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得多,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日落时,因光线通过大气路程长,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更彻底,所以看上去太阳呈桔红色。 当太阳辐射遇到的散射质点的直径是比入射的波长大的粗粒质点,辐射虽然也被散射,但 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这种散射称粗粒散射,也称米(Mie)散射。例如当空气中污染较严重或存在较多的雾粒或尘埃等杂质时,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同样地被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物能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其中云的反射能力最强。 云的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厚度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云的平均反射率为0.50~0.55。如果按地球平均云量为5计算,太阳辐射就有近25%被云反射回空间,因此云的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影响很大。 上述提到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三种方式中,以反射作用最为垂要,尤其以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为明显,散射作用次之,吸收作用相对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