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喵-光学课堂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Zemax光学设计实例(96)---一个APD激光测距仪接收系统的设计

2021-12-14 14:37| 发布者:optkt| 查看:2681| 评论:0|原作者: 小小光08

摘要:本文介绍了使用Zemax进行光学设计的实例,涵盖了一个APD激光测距仪接收系统的设计,包括目视系统、CCD和APD分系统等。该系统具有体积轻、重量小、可靠性高等特点,同时满足不同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使用Zemax进行设计可以保证系统的最大化etendue和视场角,同时校正二级光谱等问题。
 
引言:
激光测距仪是常用的测试设备,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天文、军事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通常激光测距仪是由发射和接收两个系统构成。发射系统由激光器和扩束器构成,扩束的目的是压缩激光的发散角。
接收器的主要功能有:
(1)  观察和对准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目标为可见光,所以接收系统的波段为VIS。
(2)  接收脉冲激光信号和测距:信号为目标(通常为非合作目标)发射的很微弱的散射激光信号,经过接收系统聚焦在探测器上。信号光一般为红外光(比如1064nm、1535nm(眼安全激光波段))。
(3)  远程信息显示:信息中心发出的信息通过OLED叠加显示在目镜焦面上,可以同时观察目标和阅读信息。
(4)  体积、重量和可靠性:为了方便机载或车载,结构必须紧凑、重量轻、可靠性高,三防要求。
(5)  etendue:接收系统有三路输出,其孔径、视场、焦距和波长均不相等,设计时必须兼顾三路的etendue。
综上所述,激光测距仪是要求很高、综合性很强的光学系统。
 
设计指标:
主要的技术指标如下:
(1)主望远物镜入瞳直径D0=64mm,焦距480mm,相对孔径1:7.5,视场角ωM=1.08°。
(2)物距为10km(1.0×107mm)。
(3)系统长度ST<340mm。
(4)目镜倍率ME=12.25,线视场半径ηE=9.0mm,目镜像方全视场角2ω`=50度,镜目距(出射光瞳到目镜最后一面之间的距离)Lp>18mm。
(5)CCD/CMOS规格:长度a=12.8mm,宽度b=9.6mm,对角线ρ=16mm(1inch),1024×768像素,p=12.5um。
(6)APD:接收孔径Φ=0.5mm,η`A=0.25mm,ωA=0.163°
由以上已知的技术指标,可以计算出三个分系统的焦距f`、孔径角u`、像高η`、etendue,如下表:

三个分系统中,目视和CCD的etendue大小接近,APD的etendue很小,三个分系统要设计到一个仪器中,首先要设计etendue最大的分系统,即将目视系统作为主光学系统。
另外,由于系统总长比焦距小得多,目视系统设计为远摄型,远摄系数为

为了方便目视观察,要求目视光路向上转折45°,因此选用斯密特屋脊棱镜,该棱镜与物镜共同作用可以保证观察到正像。
 
目视系统(主光路系统)的设计:
由于三个分系统共用一个物镜,Aperture Type的类型选“Float By Stop Size”,共用主光学系统的光阑。

在视场设定对话框中设置3个视场(0, 0.7,1视场),要选择“Angle(Deg)”。

在波长设定对话框中,选择F,d,C(visible)自动加入三个波长。

主物镜采用远摄物镜,焦距477mm;在负透镜后面孔径角较小的光路中插入两个厚28mm的H-K9L分光棱镜,分出两路光分别中继到CCD和APD;
斯密特屋脊棱镜的入射面设为24mm×24mm,等效的平板厚度为

选取反射棱镜的材料时,要考虑到全反射的临界角。
玻璃牌号
折射率nd
临界角ic(°)
H-K9L
1.5168
41.24
H-ZK9A
1.6204
38.11
H-LAK7
1.7130
35.70
由于CCD和APD分系统的视场角都比主系统的视场角小,为确保所有进入棱镜的光线都满足全反射条件,主系统的屋脊棱镜材料选为H-LAK7。
在LDE中输入初始结构,如下图:

目视和CCD分系统的焦距都很长,为了校正二级光谱,LENS-2的透镜材料为CAF2。
按F6打开MFE,添加以下操作数,如下图:

第3行,RANG操作数,控制输出光束准直度,第1面, 最大视场光线(Hx,Hy,Px,Py)=(0,1,0,0   )的孔径角,单位是弧度。
第4行,CONS操作数,设置一个常数为57.29(=180/π)。
第5行,PROD操作数,输出第3行和第4行相乘的结果,将弧度变为度。
第6行,RANG操作数,控制输出光束准直度,第17面,0视场最大孔径光线(Hx,Hy,Px,Py)=(0,0,0,1)的孔径角,单位是弧度。
第8行,PROD操作数,输出第6行和第7行相乘的结果,将弧度变为毫弧度。
第10行,PMAG操作数,主波长的近轴垂轴放大率,仅用于有焦系统。
第11行,EFFL操作数,控制有效焦距为477mm并给权重0.1。
第12行,REAR操作数,指定第17面实际光线径向坐标,即像高。
第14行,TTHI操作数,第2面到第16面,系统总长。
第16行,DIVI操作数,第14行除以第11行,得到远摄比γ为0.65。
第18行,TTHI操作数,第2面到第9面,控制物镜总长。
第19行,OPLT操作数,控制第18行小于135。
第21行,CTGT操作数,控制镜目距为35mm。
第23行,TTHI操作数,显示物距为10km。
第25行,DIMX操作数,控制最大视场畸变为3%并给权重0.1。
第26~38行,各个操作数用于控制中心和边缘厚度的范围,并给权重0.02。
将各个LENS的Raidus和Thickness设置为变量,然后不断优化。
查看3D Layout,如下图:


查看点列图,如下图:


查看二级光谱,如下图:


由上图看出,二级光谱校正得很好。
然后将第15行等效平板改为非序列模式“Non-SequentialComponent”,在NSC中选择物体类型为“PolygonObject\SCHMIDT.POB”,参数设置如下:


查看等效平板改为斯密特屋脊棱镜的3D Layout,如下图:



 


CCD系统的设计:
由于三个分系统共用一个物镜,Aperture Type的类型还是“Float By Stop Size”,共用主光学系统的光阑。
在视场设定对话框中设置3个视场(0, 0.7,1视场),要选择“Angle(Deg)”。

在波长设定对话框中,选择F,d,C(visible)自动加入三个波长。
附加透镜的光焦度不大,使用两个分离的透镜作为初始结构,如下图:

按F6打开MFE,添加以下操作数,如下图:

上图中,各个操作数的使用与含义和主光学系统类似。
将两个分离的LENS的Raidus和Thickness设置为变量,两种玻璃设为“可替换”,然后不断优化。
查看3D Layout,如下图:



查看点列图,如下图:


查看MTF,如下图:


截至频率为

系统对低频到高频的响应都足够高,像质很理想。
将第二块棱镜改成45°直角反射棱镜,LDE参数如下图:

再次查看3D Layout,如下图:


 


APD系统的设计:
由于三个分系统共用一个物镜,Aperture Type的类型还是“Float By Stop Size”,共用主光学系统的光阑。
在视场设定对话框中设置3个视场(0, 0.7,1视场),要选择“Angle(Deg)”。


在波长设定对话框中,输入1.535um的波长。


APD分系统可选用3组4片的低倍显微镜,在显微镜前增加一个1.535um滤光片来提高信噪比,如下图:


按F6打开MFE,添加以下操作数,如下图:


上图中,各个操作数的使用与含义和主光学系统类似。
将4片LENS的Raidus和Thickness设置为变量,将各个玻璃设为“可替换”,然后不断优化。
查看3D Layout,如下图:



查看点列图,如下图:



经过优化后的散斑非常小,为了增加APD器件的使用寿命,可以适当离焦。
将第一块棱镜改成45°直角反射棱镜,LDE参数如下图:


再次查看3D Layout,如下图:



目镜的设计:
根据大视场和长镜目距的要求,选择变形艾尔弗长镜目距目镜,镜目距>18mm。
初始结构参数,如下图:


查看3D Layout,如下图:



由斯密特屋脊棱镜实现45°转向,斯密特屋脊棱镜和物镜配合得到正像,方便观察。
 
系统合成:
把三个分系统合并在一个程序里,是为了统筹考虑和检查分系统之间光路的流向、隔离,以及合理的结构配置。
我们需要使用到三个组态来合成系统,分别对应目视分系统(Config 1)、CCD分系统(Config2)和APD分系统(Config 3)。
在MCE中,建立三个Config,如下图:


第一部分是波长WAVE,注意APD分系统的波长是1.535um。


第二部分是视场XFIE和YFIE,三个分系统的Y视场不相同;同时,为了避免光线射到屋脊棱上溢出,X视场取一个相同的小量1.000×10-3


第三部分采用IGNR操作符来屏蔽其他Config的数据行,说明如下:
LDE中,第1行到第10行是主物镜,是三个Config共用的。
从第11行开始,每一行由不同的Config调用,凡是属于自己Config的行,IGNR=0;不属于自己Config的行,IGNR=1,这样该行就被屏蔽了。


合成系统的LDE,如下图:


查看合成系统的3D Layout,如下图:


 


实际应用中,第一个分光棱镜的分光面上镀“短通”膜,可以透过可见光,反射红外光;在APD分系统中在再用一个窄带滤光膜片,只透过1.535um波段的光,这样该通道的信噪比就可以做得很高。
第二个分光棱镜的分光面上只需要镀VIS分光膜。
第一个分光棱镜的上方有一个“杂散光通道”与发射激光器相通,激光脉冲发射时的杂散光就可以激发APD,定义为发射时刻t`;目标散射光被系统探测的时间定义为接收时刻t``,通过计算时差Δt=t``-t`,计算出目标距离。
目标视场ωM最大,CCD观察视场ωD略小,APD视场ωA最小,只探测视场中心部分。三个分系统的视场中心必须精确重合,经常需要增加微调机构补偿偏差。
当目标位置变化时,望远镜还需要增加调焦功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访问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