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近红外发射碳点(简称R/NIR-CDs)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报道的红光碳点往往存在荧光量子效率低、半峰宽较宽且具有激发波长依赖的缺陷,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基于此,北京工业大学孙再成教授课题组在《发光学报》(EI、Scopus收录,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题为“红光/近红外发射碳点制备、光学调控与应用”的综述文章,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徐冀健。 本文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前驱体及其合成碳点,综述了尺寸效应、杂原子掺杂、表面态等高效的碳点光学调控理论及其应用,展望了红光/近红外发射碳点的发光机理、制备方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碳点自2004年被研究人员发现以来即成为一种新兴的碳基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较高的抗光漂白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低毒性等优良性质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质赋予了其广泛的应用,但是与传统量子点相比发射效率相对较低、红光/近红外发光欠缺,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研发具有强红光/近红外(NIR)发射的碳点成为该领域的关键问题。 红光/近红外发射碳点制备、光学调控与应用 总结与展望 论文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