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均匀性指同一块玻璃中各点折射率的不一致性,通常由退火炉内各处温度不均等引起;可用玻璃中各部分折射率偏差最大值Δn max来表示,按GB/T7962.2–2010中方法测量,分为4级。均匀性指标应根据其应用及光学元件的最终尺寸来确定。这通常与所需的测试孔径(例如物理尺寸的95%)内的最大折射率变化相对应。 折射率不均匀性 :可采用透射干涉法测量切片或同炉试片(口径不大于 Φ250mm)的折射率不均匀性,检测波长 0.6328μm,测量值△ n/n ≤4×10 - 5,某些高质量光学玻璃折射率偏差在10-6或更高级别 。 光学玻璃均匀性测量方法较多,包括全息干涉法、干涉测量法、刀口仪阴影法、分辨率比值法等,其中干涉测量法最为常用——既能测量光学玻璃折射率的变化值,又能看清折射率变化的部位,精度高。刀口仪阴影法较适合光学车间大口径镜面毛坯的检测。 因是测定光学材料“内部”均匀性,在使用干涉仪测试时,就需要自透射结果中去掉被测样品前表面,后表面,以及标准镜和参考镜的影响,然后除以被测样品的长度,才最终得到内部光学均匀性结果。它的意义在于在单位长度上折射率变化的分布。使用机械移相式菲索式激光干涉仪,是通过四步完成测定光学均匀性的。 另外,采用干涉仪测试,要求样品前后表面都已光学抛光,且保持一定的楔角。如前后表面过于平行,在测试一个表面时,另一个表面的干涉条纹会同时出现,造成干扰。基于该限制,对于不同口径,建议样品前后表面的平行度范围为: 100mm: 5 to 25 弧分 150mm: 3.5 to 35弧分 300mm: 2 to 66 弧分 450mm: 1 to 85 弧分 这样测试片具有一定的楔角,测量多次,△ n/n 的算术平均值可满足要求。折射率不均匀性△ n 的测试原理如图 1 所示。 图 1 折射率不均匀性测试原理 其中: 1. 光源;2. 准直系统;3. 平面板;4. 被测样品;5. 标准反射镜;6. 精密调整台;7. 成像传感器;8.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W i 为入射波面波像差分布函数; W 1 为标准参考平面 AB 内反射面和样品前表面 CD 反射波面干涉后的波像差; W 2 为标准参考平面 AB 内反射波面和样品后表面 EF 内反射波面干涉后的波像差; W 3 为标准参考平面AB内反射波面和样品透射波面干涉后的波像差; W 4 为移去样品后,标准参考平面 AB 内反射波面和测试反射镜 GH反射波面干涉后的波像差。 折射率不均匀性测试装置由 激光光源、准直系统、平面板、标准反射镜、摄像机及计算机处理系统组成,通过测试四幅干涉图像计算获得折射率差的分布。按照公式(1)和(2)计算折射率差分布的PV值和RMS值作为光学材料的折射率不均匀性的绝对值。 其中,折射率差分布 Δn (x,y)按照以下步骤获得,如图 2所示。按照图 2 所示步骤依次调试出四幅干涉图,分别由以下波面两两相干: ⑴标准参考平面内反射波面与样品前表面反射波面干涉,检测出波像差 W1 ; ⑵标准参考平面内反射波面与样品后表面内反射波面干涉,检测出波像差 W2 ; ⑶标准参考平面内反射波面与样品的透射波面干涉,检测出波像差 W3 ; ⑷移去样品,标准参考平面反射波面与测试反射镜反射波面干涉,检测出波像差W4。 图 2 干涉仪测试步骤 W i :入射波面分布函数; Z 1 :被测光学材料前表面的面形偏差分布函数; Z 2 :被测光学材料后表面的面形偏差分布函数; Z 3 :测试平面反射镜的面形偏差分布函数。 W 1 ~W 4 分别用公式(3)~ 公式(6)表示 : 式中, W1—待检样品前表面 Z1 反射的波前误差,单位μm ; W2—经待检样品透射后表面Z2反射回的波前误差,单位μm; W3—经待检样品透射,再经测试平面镜镜面Z3反射回的波前误差,单位μm ; W4—移去待检样品后的干涉仪空腔波前误差,单位μm ; n0—待检样品在该指定红外波长的折射率标称值 ; t0—待检样品的平均厚度,单位㎜。 折射率不均匀性 Δn 与上述波像差满足如下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