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 本文来自论文作者(课题组)投稿
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是“一种消除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所受影响的技术”,它是由原子光激发通道之间的量子相干效应引起的,并导致光在原子共振吸收频率处的吸收减小甚至于变成完全透明。是开发紧凑、低损耗的纳米光子器件,如色散可调慢光元器件的重要手段。
与原子系统中的EIT相比,利用超构表面中激发的谐振模拟原子介质中的共振量子跃迁,可以避免高稳定激光器、低温环境等复杂实验条件。最近,基于 Mie 共振的全介质超表面的EIT研究为高效操控光场提供了很好的手段。特别是,在近红外(N-IR)区域已经证明了基于高折射率介质的全介电 EIT 超表面,例如硅条、低聚物天线和不对称切割线超原子。但该类超构表面一旦加工成型,光学特性固定,限制其进一步灵活应用。
最近一些工作致力于主动可调谐全介质超构表面的研究,例如硅基超构表面与液晶矩阵的结合,温控二氧化钒基超构表面等。目前提出的主动可调谐全介质超构表面仍面临着调控速度慢、耗能大等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近日,大连理工大学 曹暾 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新型活性材料的 EIT 超构表面,通过脉冲激光触发式驱动活性材料,实现了超快可调控慢光现象。
该成果以“Active tuning of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from chalcogenide-only metasurface” 为题在线发表在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图 1:在二氧化硅衬底上的EIT全介质超构表面,利用纳秒泵浦激光主动调控EIT现象的示意图
文章中使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光学参数可主动调控的薄膜材料,在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折射率,易于激发出 Mie 式共振,可被应用于全介质超构表面的设计中。在该种活性材料的表面沉积二氧化硅薄膜,能够有效保护活性材料,提升器件可调控特性的寿命。在实验中通过磁控溅射镀膜的手段,在二氧化硅称衬底上,沉积活性材料,然后利用聚焦离子束技术(FIB)加工出圆孔阵列结构,最后在器件表面沉积 10 nm 厚的二氧化硅作为保护层,最终完成全介质EIT超构表面的制备。文中全介质 EIT 超构表面光学特性具有可调谐特性,主要由于新型活性材料存在两种状态(状态 1 和状态 2),且两种状态下的活性材料折射率具有显著差异。通过纳秒激光诱导活性材料在状态 1 和状态 2 之间循环切换,在 EIT 共振波长上实现了 360 nm 的光谱调谐范围和 80% 的相对调制对比度。值得注意的是,与 EIT 共振相关的极端色散导致近红外光束的群速度比真空中光速慢 335 倍。图 2:光控全介质EIT超构表面的可调控慢光(群折射率)特性,右下角为光控全介质EIT超构表面的扫描电镜图(SEM)
文章中的基于新型活性材料的快速可调控器件,有望应用于光子计算芯片、动态光学全息,可调控镜头和多通道传感器等领域。并且可通过设计和使用新型活性材料,将该种设计方法扩展到更宽的电磁波频段。
论文信息 Liu et al. 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2021)2:19 https://doi.org/10.37188/lam.202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