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由什么因素决定?对于某一特定激活剂离子掺杂的荧光粉,如何理解其构效关系? 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由激活剂离子的电子构型决定,同时也受激活剂离子在基质中的配位环境影响(体现为电子云膨胀效应和晶体场劈裂效应)。对于某一特定激活剂离子掺杂的荧光粉,探明其掺杂格位和所形成最近邻配位多面体构型,是理解该荧光粉构效关系的基础。 近日,郑州大学 姬海鹏 博士在《发光学报》(EI、Scopus收录,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题为“荧光粉中激活剂离子掺杂格位分析”的综述文章。总结了研究激活剂离子格位占据的 8 种方法,将其分为光谱学方法、结构分析法和计算光谱学方法三类;并以 Ce3+、Eu2+、Mn4+ 为激活剂离子的 LED 荧光粉为例,介绍了每种方法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1.1.1 激发波长依赖的发光光谱和监测波长依赖的激发光谱
1.1.2 波长依赖的荧光衰减曲线
1.1.3 时间分辨发射光谱
1.1.4 变温发射光谱与变温荧光衰减曲线
1.1.5 掺杂浓度依赖的发射光谱
1.2 结构分析法 1.2.1 Rietveld 等方法进行晶体结构精修
1.2.2 扩展X射线吸收谱(EXAFS)技术
图1:(a)Ba1. 999Ce0.0005Na0.0005SiO4 的发射光谱(EM, T = 4 K)与激发光谱(EX, T = 26.5 K);(b)Ca5.99BaEu0.01P4O17 的 Rietveld 精修结果;(c)Sr4Al14O25:0.1%Mn4+ 的激发(黑线)与发射(红线)光谱,其中理论计算所得 Mn4+ 的能级位置用竖线给出(长竖线,自旋四重态;短竖线,自旋二重态) 总结了研究荧光粉中激活剂离子占据格位的 8 种方法。这些方法可归为三类:光谱学方法、结构分析法和计算光谱学方法。其中,光谱学方法包括以下 5 种谱图的测试分析:激发波长依赖的发射光谱与监测波长依赖的激发光谱、波长依赖的荧光衰减曲线、时间分辨发射光谱、变温发射光谱与变温荧光衰减曲线以及掺杂浓度依赖的发射光谱。上述方法在区分激活剂离子所占格位数方面各有优劣势,采用多种方法联用对准确分析激活剂离子的(优先)占据格位具有很大优势。 此外,激活剂离子掺杂进入基质后出现或选择性地仅占据某一格位、或占据多个格位但占据优先性显著不同、或几乎均匀地占据多个格位的这种现象的驱动力,很可能来自掺杂离子与基质中被取代格位的(平均)离子半径间的差异。 论文信息 姬海鹏. 荧光粉中激活剂离子掺杂格位分析[J]. 发光学报, 2022, 43(1):26-41. https://dx.doi.org/10.37188/CJL.20210309 |